有利可图的英文 有利可图( 二 )


有利可图的英文  有利可图

文章插图
碳账户的实时统计显示图 。采访对象 供图
“开户”热情高涨
【有利可图的英文有利可图】要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碳达峰、碳中和 , 推进绿色低碳转型 , 此前多地出台各类行动方案 , 却往往是 *** “一头热” , 企业“没概念” 。衢州市经信局绿色制造处处长仇文生表示 , 在推广碳账户之前 , 衢州很多企业已开展节能降耗多年 , “能动的脑筋基本都动过了” , 单靠一两个项目能产生的节能效果已经达到了瓶颈 , 需要更系统性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提升 。有了碳账户 , 企业能得到一个好处 , 就是能享受与碳账户配套的金融政策 , 贷款额度提升 , 贷款利率优惠 。衢州通过单位产品产量碳排放强度、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、单位税收碳排放强度等3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碳排放等级评定 , 贴上红色、黄色、浅绿和深绿4色碳排放标签 。不同“颜色”的企业会因此获得差异化的政策支持 。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徐韶华表示 , 红色、黄色企业可以获得信贷支持 , 以期早日“转绿”;深绿、浅绿企业可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倾斜 。比如 , 衢州某公司的碳账户标签为“深绿” , 经当地农商银行评定 , 已拿到了2000万元的授信和贷款 , 直接解决了该企业“零碳牧场”建设的资金难题 。而在“零碳牧场”项目投产后 , 这家企业每年至少可减少碳排放4166吨 , 低碳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。依托碳账户 , 衢州已开发“工业减碳贷”“碳融通”等金融产品 。碳账户的作用不只是降能耗 , 更在于改善企业用能结构 。2021年10月 , 衢州将“绿电交易”纳入碳账户体系建设 , 通过在碳账户服务端开通“绿电交易”全流程服务等举措 , 推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“绿电交易” 。在碳账户的“规则”下 , 衢州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提升绿色能源比重上 , 铺满太阳能光伏面板的厂房屋顶或车棚屋顶 , 在当地工业园区内随处可见 。这也让企业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中 , 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“讨价还价”的权利 。比如 ,  *** 部门可以根据碳账户 , 优化分配电力 , 将调峰的电力优先向绿色低碳的企业倾斜 。具体到企业 , 还可以根据碳账户里每条生产线的用电效能 , 自主选择关停与否 , 从而更大限度保障生产 。去年 , 健盛集团曾收到用电负荷下调1000千瓦的通知 , 相当于正常生产用电的1/3 , 余辉本和同事们严阵以待 , 反复讨论比较了不同的用电方案 。好在 , 那段时间天气晴好 , 生产基地优先使用光伏发电 , 产生的电力基本冲抵了限电电量 。碳账户将碳排放这样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数据 , 与企业更关心的原料、能耗、效益等生产指标结合起来 , 省电省水降能耗就是实打实的红利 。在衢州 , 企业“开户”热情高涨 , 破题关键 , 还是让企业有利可图 。一个直观的例子是 , 衢州共有10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 , 在去年之一个履约周期到期前 , 衢州就提前完成碳交易企业碳配额履约清缴工作 。
摸清“碳家底”后
通过碳账户 ,  *** 部门也逐渐摸清“碳家底” 。为让数据更立体全面 , 衢州打破发改委、经信局、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数据壁垒 , 以前用能量达5000吨标煤的企业一年才做一次碳排放报告 , 如今数据采集频率从一年缩短至15分钟 , 采集范围不断扩大 , 数据颗粒度不断变细 。2021年12月 , 衢州经比对校核确定2020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446.81吨 , 这一数据与碳账户中的排放总量基本吻合 。有了数据画像 ,  *** 部门的碳排管控和政策引导越来越有力 , 通过对传统高碳企业改造 , 预计衢州可腾出61.7万吨标煤用能指标 。在国家电网衢州综合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毛志斌看来 , 碳账户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 , 目的是为衢州碳排放搭建“全景地图” 。但碳账户的作用又不只在“碳” , 背后是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。在应用上 , 衢州已开发落地碳达峰统计监测、碳账户金融、节能降碳一本账、交通碳达峰、碳普惠、碳足迹在线核算、碳科技等7个多跨应用 。去年12月29日 , 衢州用能预算化管理应用场景正式上线 , 通过明确企业用能基数 , 鼓励企业交易用能预算余量 , 推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。这也被当地看作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最重要支撑 。接下来 , 衢州计划在今年上线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、全路径减污降碳等场景应用 。“应用场景越丰富 , 碳账户的使用效率越高 , 对降碳的贡献就越大 。”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周海华说 , 他一直参与碳账户的设计和推进 。作为数字化改革一项重要探索和“能耗双控”主抓手 , 衢州碳账户开发“以碳效论英雄” , 从最初的金融政策激励入手 , 目前已经逐渐扩展到税收征管、企业用电指标配额、个人吃穿住行等领域 。碳账户在衢州还在不断被完善 , 工作例会上 , 采访人员听到了一些问题被反复琢磨和讨论 。比如 , 碳账户核算的标准尚未统一;评价应用的规则不够完善等 。还比如 , 规下工业企业的数据不能自动采集 , 需人工每月线下填报 , 数据科学性存疑;数据归集仍存在制度与技术难度 , 农业领域部分数据缺少有效归集方式等 。他们率先遇到问题 , 解决问题 , 为更多城市的“碳路”探索新路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