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

喂药原则
一、选好药剂
3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好不要用片剂,应首先选择液体制剂、泡腾片、干糖浆剂、冲剂或果味型咀嚼片,对于婴儿尤适宜滴剂,剂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 。 年轻的父母喜欢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 。 但是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,给的药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。

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

文章插图

二、掌握正确方法
1.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:在喂奶前1小时左右给药为妥,把药水倒入奶瓶,让宝宝像吸奶一样服药,必要时用滴管慢慢滴入,待吞咽后再滴第二滴 。
2.婴幼儿服药时可先将患儿抱起,半卧于喂药者身上,头部抬高,颈部垫以纱布或手帕,然后再喂药 。 也可以把丸、片剂研成粉状,用糖水调成稀糊状,把宝宝抱在怀里,呈半仰卧状,左手扶持宝宝头部,右手持食匙取药慢慢喂下,待宝宝将药吞咽后,再继续喂 。 必须注意不要强行喂服,以免口腔黏膜或齿龈受损出血 。 服药后应将患儿抱起轻轻拍击背部,使胃内空气排出 。
3.给新生儿喂药前,也可先喂几口奶,再喂点药,反复这样做,直至将药喂完,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,以防反胃呕吐 。 但应注意,喂药之前不应喂饱奶,以免宝宝拒绝服药 。 也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,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疗效 。
4.由于一些药物实在太苦(如中药汤剂)宝宝拒绝服药时,可暂时通过一个软管把药注入颊与臼齿间,避免药液与舌面上的味蕾接触,也可冷却药液使药味减轻 。
5.有些宝宝已能识别物品,当认出是药物拒绝服用时,家长应给孩子讲明药物的作用是治疗疾病,不吃药会耽搁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 。 这对3岁左右的幼儿尤为重要 。 这样做能使他们理解药物与疾病的关系,并积极参与药物治疗 。
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

文章插图

喂药的10大误区


误区一: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
造成后果:宝宝容易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。
挽救措施:一旦发生这种情况,应当立即双手环抱宝宝腹部,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,用力挤压患儿腹部,同时使之弯腰,反复几次,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 。 如果无效,立即送医院 。
误区二:给宝宝干吞药片
造成后果:干吞药片容易使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 。
挽救措施:喂药时一旦发生呛咳,应立即使宝宝的头略低并偏向一侧,同时用空心掌叩打背部,防止吸入肺内 。
误区三:没有依照指示在吃药前摇匀糖浆药剂或者任意用饮料服药
造成后果:一些糖浆类的药物是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,放一段时间药物会沉淀,不摇均会导致药水的上2/3浓度低,而下1/3浓度高,服药达不到有效作用 。 这一点对于混悬液制剂(如吗叮林混悬液)尤为重要 。 此外,有的家长会错误的让宝宝用饮料服药 。 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,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,或使糖衣提前溶化,不利于胃肠吸收,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,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;用牛奶给宝宝服药,牛奶中含蛋白质、脂肪酸多,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,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,同时,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、磷酸盐等,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,影响疗效 。
【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】 正确的做法:糖浆类的药物在应用前一定要摇均,后倒入量杯里,按照具体的毫升数让宝宝服下 。 干糖浆和冲剂服药尽量用温开水送服 。
给宝宝喂药原则和10大误区

文章插图

误区四:喂药时不要欺骗宝宝说药物味道就像糖果一样
造成后果:宝宝会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,误以为药是糖而乱吃 。
正确做法:你应该教育宝宝要遵守服药的规定,就像教育宝宝不得玩火一样 。 让宝宝记住“只有在父母的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 。 ”如果对宝宝说一种药的口味“不错”并非不可,但是要提醒宝宝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,同时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。
误区五: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用药及滥用抗菌素
造成后果:90%以上的婴幼儿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,由细菌引起的感冒只有10%左右 。 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,如喉咙不舒服、流鼻涕、轻微咳嗽之类仅是普通的感冒,只需要多休息、多喝水及口服维生素C就会很快痊愈 。 很多抗感冒药只是治标不治本,并且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,父母切不可胡乱给宝宝吃药 。 尤其是抗菌素,有些父母单纯地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,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,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,名曰“预防”,殊不知过多地应用抗菌素非但起不到作用,有可能还发生损害 。 使用链霉素、新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卡那霉素等抗生素,会对宝宝的听神经造成影响,引起眩晕、耳鸣,甚至耳聋;奎诺酮类药物会影响软骨的发育;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。 四环素、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,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