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镜怎么样(永华眼镜店)



【眼镜怎么样(永华眼镜店)】编辑:三三
来源:正和岛
你戴眼镜吗?
有这么一个笑话:当下社会,10个人里7个都戴眼镜,还有2人戴隐形眼镜 。
虽然是玩笑话,但不可否认现在戴眼镜的人太多了,并且越来越低龄化 。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,在全世界14亿近视人口中,有6亿人生活在中国 。近视镜、远视镜、太阳镜、配饰眼镜等等需求的多样化,为“眼镜”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风口 。
去眼镜店配过眼镜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,一副眼镜配下来,几百块是常事,上千块也不在少数,但是从上市眼镜公司博士眼镜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6年博士眼镜的镜架平均成本89元左右,镜片29元左右,隐形眼镜49元左右,“成本价”均在百元之内,看似销售利润高的惊人,然而近几年很多眼镜店都在关店 。
为什么眼镜成本这么低,定价会这么高?为什么销售利润如此之高,还有大量眼镜店关闭?眼睛行业真有看起来的那么“暴利”吗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眼镜行业背后的事 。
01.
全球超一半眼镜,产自中国
其实,眼镜不是近代才有的,追溯其发展历程,宋朝之前,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眼镜雏形 。
最初,眼镜的用料是以名贵的水晶石为原料,明代崇祯年间的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经过反复试验,利用机械原理发明创造了镜片研磨机器——牵陀车 。通过脚踏转动,采用矿石砂、白泥、砖灰等作研磨剂或抛光材料,把镜片磨成凹凸透镜,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,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 。
同时,孙云球又掌握了“对光”技术(验光技术),按照人的年龄、视力研制出了老花、近视、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,并编制了一套“随目对镜”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于验目配镜 。
在1735年,苏州开始出现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。
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西方配镜技术传入后,为眼镜行业的崛起开辟了新的道路,先是英国人约翰·高德在上海开设了“高德洋行”,专营机磨检光眼镜,后来曾在“高德洋行”工作的中国人筹资开设了“中国精益眼镜公司”,使眼镜行业有了新发展 。
发展至今,全世界的眼镜,超过一半产自中国,很多名牌眼镜,比如雷朋、浪琴、CUCCI、香奈儿、蔡司等等都出自深圳横岗 。
02.
眼镜的利润究竟有多大?
在眼镜行业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形容行业的“暴利”: “ 20元的眼镜,200元卖给你是人情,300元卖给你是交情,400元卖给你是行情“ 。
可以看出,眼镜行业“暴利“似乎是公开的秘密 。
以镜架为例,售价有500多元的,也有2000元以上的,价格跨度很大 。近几年,眼镜行业的整体收益节节攀升,2017年市场规模是730亿元,有人推测2020年将达到850亿元,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,实际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了 。
上市公司博士眼镜的年报数据显示,从2014年到2018年,博士眼镜的销售毛利润分别为73.02%、75.78%、75.74%、76.47%、74.12%,平均超过了75% 。
河北一家经营多年的眼镜店店主白先生也曾说过,卖给顾客一二百元的眼镜,批量进价时候也就几十块钱,到店卖时,会加价一倍以上,品牌店、连锁店都是直接从工厂进货,一定程度上省去了中间商环节,从眼镜出厂到最后的零售,利润确实比较大 。
对于买家而言呢,全行业都是这样,不管是近视还是远视,总不能不配眼镜吧,所以除了接受商家的定价,别无选择 。
03.
“暴利”行业为何接连关店?
眼镜行业看似“暴利“,但近几年眼镜店开得多,关的也多 。
眼镜行业竞争激烈,不仅街边小店生存艰难,一茬接一茬的换,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头部企业博士眼镜,也逃不过“开两家关一家”的魔咒 。
有统计数据表明,将扩大规模列为一项发展战略的博士眼镜,2018年新开门店74家,其中直营门店66家,加盟门店8家,但是同期关店46家,其中直营门店42家,加盟门店4家 。2019年上半年,博士眼镜新开门店22家,同时关了18家,到2019年6月底,门店总数只比2018年年底多了4家 。
为什么行业如此“暴利“,却还有大量门店关闭?归纳起来无非有3点原因:
1. 电商对线下实体店冲击
电商的崛起,给实体眼镜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。
很多人到实体店挑镜框试戴,然后回去在淘宝上买,有消费者甚至总结出了眼镜2折价格的绝杀技:去公立医院验度数;去线下眼镜店假装要买,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;拿着眼镜数据和款式去淘宝店买适合自己的眼镜 。

推荐阅读